1 王森
无障碍环境“无碍”却“有爱”
城市的无障碍环境不光只服务残疾群体,还包含了老人、儿童、病人等所有行动有障碍的人士,其决定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,影响着生活习惯。这些年来,上海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见成效,盲道、无障碍电梯、无障碍厕所等设施日渐增多,让轮椅使用者等群体能更顺畅出行,但也有一些无障碍设施在系统设计、标准建设、后续管理等环节亟待改进。建议“十五五”期间加强无障碍环境的建设验收与日常管理,鼓励规划和设计时加入无障碍专题设计,对于各类有障碍群体的动线和服务有系统的思考和设计,保障必要设施的可达性,并且增加体验式验收,路让轮椅跑一遍,盲道让盲人走一遍,确保设施可用好用。同时将后续管理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,确保损坏、占用等问题得到及时响应和处理,更好保障残疾人和老人等群体权益,提升城市文明与安全感。
2 凤懋伦
让养老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参与
随着社会老龄化,老年群体的特点和需求也在变化,不仅希望受到社会关心,也期待主动发声,既关心健康照料,也希望精神愉悦,既有高龄老人的需求,也有低龄老人的想法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希望进一步倡导积极养老的理念并作出制度性设计,不断激发老年人的自身潜力,调动主观能动性,让老年朋友们身体更活跃、心态更积极、参与更主动。例如,让老年人能够参与涉老政策制定,继续发挥老龄价值;针对老年消费“年龄歧视”“技术壁垒”,设计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产品,提供更便捷的老年消费环境,共享新时代的幸福生活;加强针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,建立依托社区的老年心理辅导制度,培训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志愿者,鼓励老年人更多地参与符合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活动。
3 纵波
让新就业群体看见、融入、参与发展
五年前,我成为一名外卖骑手,从那时开始,与上海的大街小巷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在我看来,外卖骑手穿梭在上海街头,不光是送餐员,更是社区治理的“眼镜”,连接社区的毛细血管。这些年,我与队友们组建了城市骑士为老送餐服务队,为社区失能困难老人送去温热饭菜,还组建了全国首个蓝骑士党群服务站,主动探索便民送药。希望未来五年,更多的新就业群体看见、融入、参与到城市发展。一方面提供更多“暖心”措施,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数量、覆盖范围,建设更多的“小哥驿站”,设置“社区服务角”,让更多新就业群体享受城市便捷的同时,也能参加更多交流活动,更好地融入周边生活。另一方面,推广“骑手社区观察员”制度、不断探索“网格骑士”机制,反馈交通堵点、老人需求,参与制定城市运行方案,让更多新就业群体的视角,能参与社区问题的发现和解决。
4 陈发展
织就青少年心理健康“温暖网”
近年来上海通过热线、问卷、医校合作等举措,构建儿童心理健康“预防-干预”网络,取得一定成效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,尤其是家庭和学校。为更好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,需要将他们的心理健康置于其所处系统情境来理解、干预和预防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建议进一步完善“社区-家庭-学校-医院”合作机制,建设“开在学校里的医院”和“开在医院里的学校”,设立社区心理咨询室、家长学校,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讲座和活动,帮助家长和社区居民提高心理健康意识。完善心理健康筛查与监测,通过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预警管理,并加强转诊服务。同时,推动各部门协同合作,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,提升医保支持力度,共护儿童心理健康。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